连云港招商信息网

连云港招商信息网

http://www.wojzxw.com

菜单导航
连云港招商信息网 > 投资指南 > 正文

中国银行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作者: 大成 发布时间: 2022年08月31日 09:50:57

中国银行(601988)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财务回顾经济与金融环境

2022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反弹、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加剧全球经济复苏的复杂性,世界经济增速回落,增长预期转弱,通胀水平全面上行。美欧“滞胀”风险加大,日本经济增长疲软,新兴经济体整体保持增长,但部分国家经济金融脆弱性上升。

国际金融市场呈现新的周期变化特征。主要经济体货币当局持续释放紧缩信号并加快政策调整步伐,市场利率攀升,货币市场流动性趋于紧缩。美元强势上行,欧元、英镑汇率疲弱,日元汇率刷新24年低位,部分新兴市场货币贬值幅度较大。全球股市震荡下挫,美国股指领跌。全球国债收益率普遍抬升,美国长短端国债收益率倒挂,市场对经济长期增长前景预期悲观。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维持高位。

中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运行回归正常轨道。工业生产明显回升,市场销售有所恢复,投资稳定增长,出口增长较快,直接投资保持净流入,通胀水平基本稳定。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2.5%,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7%,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6.1%,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3.2%,贸易顺差2.48万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7%。

中国人民银行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信贷结构优化,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58.1万亿元,同比增长11.4%;人民币贷款余额206.4万亿元,同比增长11.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34.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8%;上证综合指数为3,399点,比上年末下跌6.63%;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7114,比上年末贬值5.0%。

中国银行业总体运行稳健。加大信贷投放,支持稳增长、稳市场、稳就业主体,助力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银行业资本和拨备水平充足。6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367.6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65%;总负债337.30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98%。商业银行上半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22万亿元,同比增长7.08%;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2.95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67%,拨备覆盖率203.78%,资本充足率14.87%。

利润表主要项目分析本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营管理工作,经营业绩稳中有进。上半年,集团实现净利润1,243.03亿元,同比增长4.8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199.24亿元,同比增长6.30%。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0.91%,净资产收益率(ROE)11.62%。

利息净收入与净息差上半年,集团实现利息净收入2,239.93亿元,同比增加152.20亿元,增长7.29%。其中,利息收入4,190.11亿元,同比增加320.77亿元,增长8.29%;利息支出1,950.18亿元,同比增加168.57亿元,增长9.46%。

利息收入上半年,客户贷款利息收入3,119.57亿元,同比增加290.99亿元,增长10.29%,主要是客户贷款规模增加带动。

投资利息收入798.31亿元,同比增加44.14亿元,增长5.85%,主要是投资规模增加带动。

存放中央银行及存拆放同业利息收入272.23亿元,同比减少14.36亿元,下降5.01%,主要是存放中央银行及存拆放同业规模下降所致。

利息支出上半年,客户存款利息支出1,425.11亿元,同比增加119.61亿元,增长9.16%,主要是客户存款规模增长和付息率上升所致。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利息支出305.27亿元,同比增加32.37亿元,增长11.86%,主要是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规模增长和付息率上升所致。

发行债券利息支出219.80亿元,同比增加16.59亿元,增长8.16%,主要是发行债券规模增长所致。

净息差上半年,集团净息差为1.76%,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影响集团净息差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本行持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客户贷款占生息资产的比重提升,中国内地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平均余额在中国内地人民币客户贷款中的占比达74.71%。二是,美联储多次加息,拉升了外币资产收益率。三是,本行坚持量价双优,加强负债成本管控,主动压降高成本存款,境内人民币负债成本相对稳定。

非利息收入上半年,集团实现非利息收入892.61亿元,同比减少49.54亿元,下降5.26%。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28.49%。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集团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31.45亿元,同比减少36.68亿元,下降7.84%,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13.77%。主要是受国内外资本市场波动影响,股票买卖佣金收入、基金代销收入下降,与此同时,本行积极支持实体经济,落实减费让利要求,收入相应减少。

其他非利息收入集团实现其他非利息收入461.16亿元,同比减少12.86亿元,下降2.71%。主要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及投资收益减少所致。

营业支出上半年,集团营业支出1,615.38亿元,同比增加64.93亿元,增长4.19%。

业务及管理费上半年,集团业务及管理费785.74亿元,同比增加56.66亿元,增长7.77%。集团成本收入比为25.08%,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本行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行,积极优化费用支出结构,加大市场拓展、数字化转型等重点领域资源投入,持续压降一般行政类费用开支,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加强成本开支管理。

资产减值损失上半年,集团资产减值损失528.10亿元,同比减少1.35亿元,下降0.25%。其中,集团贷款减值损失455.76亿元,同比减少21.74亿元,下降4.55%。本行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增强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信贷资产质量保持基本稳定。同时,严格遵循审慎稳健的拨备政策,保持充足的风险抵御能力。

资产负债项目分析本行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动态调整业务策略,持续优化业务结构,资产负债保持平稳增长。6月末,集团资产总计280,527.5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303.50亿元,增长4.98%。集团负债合计256,080.0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361.51亿元,增长5.07%。

客户贷款本行切实履行国有大行责任担当,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贷款总量实现较好增长;加大对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切实服务当地经济和民生发展。6月末,集团客户贷款总额169,532.2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406.47亿元,增长7.90%。其中,人民币贷款总额137,795.7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209.18亿元,增长8.00%。外币贷款总额折合4,728.74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95.65亿美元,增长2.06%。

本行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切实加强重点领域风险识别和管控,着力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化解力度,资产质量保持基本稳定。6月末,集团贷款减值准备余额4,164.2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58.84亿元。集团不良重组贷款总额为255.0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90亿元。

投资本行密切跟踪金融市场动态,合理把握投资节奏,动态调整组合结构。6月末,集团投资总额62,480.7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34.00亿元,增长1.35%。其中,人民币投资总额48,667.4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98.50亿元,增长1.88%。外币投资总额折合2,058.18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118.48亿美元,下降5.44%。

客户存款本行坚持存款量价双优,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场景建设,有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做大做强客户金融资产。积极拓展代发薪、第三方存管、现金管理、社保卡等源头业务,境内人民币存款增量创历史新高。控制存款付息成本,持续提升存款发展质量。

6月末,集团客户存款总额195,482.2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053.40亿元,增长7.75%。其中,人民币客户存款总额153,305.8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823.60亿元,增长8.36%。外币客户存款总额折合6,284.30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8.84亿美元,增长0.30%。

所有者权益6月末,集团所有者权益合计24,447.5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41.99亿元,增长4.01%。

主要影响因素有:

(1)上半年,集团实现净利润1,243.03亿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199.24亿元。

(2)本行积极稳妥推进外部资本补充工作,成功发行5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

(3)根据股东大会审议批准的2021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派发年度普通股现金股利650.60亿元。

(4)本行派发优先股股息44.595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利息52.00亿元。见中期会计报表之“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现金流量分析6月末,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18,823.14亿元,比上年末减少933.17亿元。

上半年,集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净流出1,267.40亿元,上年同期为净流入6,885.76亿元。主要是对中央银行负债及同业存拆入本期为净减少,上年同期为净增加。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净流出855.38亿元,净流出额同比减少918.47亿元。主要是处置和到期金融投资收到的现金增加。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净流入771.16亿元,上年同期为净流出86.06亿元。主要是向普通股股东支付现金股利的时间不同。

分部信息本集团从地区和业务两方面对业务进行管理。从地区角度,本集团主要在三大地区开展业务活动,包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从业务角度,本集团主要通过六大分部提供金融服务,包括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资金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及其他业务。

二、业务回顾

今年以来,本行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推进“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找准自身定位和比较优势,加快建设以境内商业银行为“一体”、全球化综合化为“两翼”的战略发展格局,助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和本源,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着力推动“八大金融”加速发展。迎接数字时代,深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移动通信等科技运用,加快数字化转型。坚持底线思维,筑牢风险防线,化解风险挑战,持续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

中国内地商业银行业务本行中国内地商业银行业务立足服务国家整体战略部署,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业务、重点项目,强化产品创新驱动,夯实客户账户基础,持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发挥“一体”的基石作用。上半年,中国内地商业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415.49亿元,同比增加85.00亿元,增长3.65%。

公司金融业务本行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持续推进公司金融业务转型,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重点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县域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等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助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拓展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产业核心客群,助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金融力量加快推进京津冀及雄安新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重点区域协同发展,助力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加快发展全量客户金融资产(AUM),以客户需求和体验为中心,加强行司联动,细化客群分类,实施差异化精准营销。推进全量客户融资(FPA)管理,发挥集团综合化经营优势,为客户提供涵盖“投、贷、债、股、险、租”等全产品线的一体化服务方案,满足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顺利实施数字人民币冬奥试点,通过绿色施工、低碳运营及碳配额抵消等措施实现冬奥金融服务碳中和,取得“零感染、零事故、零差错、零投诉”的佳绩,助力冬奥会成功举办。在三个赛区设立5个临时网点和4个自助服务区,接待机构及个人客户8,687人次,受理业务1.01万笔,闭环内各类自助机具累计交易1.2万笔;累计发行银联长城冰雪借记卡2,075万张,Visa冬奥借记卡1.19万张,冬奥信用卡192万张。上半年,中国内地公司金融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57.70亿元,同比增加42.70亿元,增长4.67%。

公司存款业务本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科学分类,精准施策,构建完善的客户分层营销管理体系,持续夯实发展基础。聚焦客户多样化金融需求,提升跨界服务和综合营销意识,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做大全量客户金融资产。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打通国内结算与国际结算业务产品通道,做大收付结算业务流量,提高资金留存能力,推动存款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突出行政事业业务战略定位,服务国家战略实施,落实稳经济大盘要求,加快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构建智慧政务生态圈,强化“总对总”对接,筑牢客户基础,不断提升市场拓展能力。6月末,中国内地商业银行人民币公司存款75,085.5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596.27亿元,增长8.05%,新增额创近十年同期新高,日均存款份额持续提升;外币公司存款折合1,043.76亿美元,市场份额稳居同业首位。

公司贷款业务本行主动践行责任担当,深入贯彻国家发展战略,有效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助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投放,积极推动服务重点从传统行业向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转变。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持京津冀及雄安新区产业升级转移、城市群建设;加大对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服务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等领域的投入;抢抓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产业金融、跨境金融等机遇;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现代农牧业、新型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因地施策加快发展;继续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金融互联互通,大力支持消费新业态发展;围绕海南自贸港和智慧海南建设,打造自贸港首选银行。服务扩大内需战略,加大对消费的支持力度,把握消费升级新趋势,加快场景生态建设。服务人民共同富裕,持续强化普惠金融服务,实现线上产品突破。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服务生态文明战略,加大绿色金融推进力度,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造中银绿色金融品牌。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扎实做好“一带一路”金融服务,加强“走出去”与境外经贸合作。6月末,中国内地商业银行人民币公司贷款80,174.7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938.31亿元,增长12.55%,新增额多于去年同期;外币公司贷款折合556.8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0.11亿美元,增长7.76%,市场份额保持同业领先。其中,科技金融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制造业贷款比上年末增长分别为17.21%、67.00%、15.64%。

金融机构业务本行继续深化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全方位合作,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客户覆盖率保持市场领先。与全球约1,200家机构保持代理行关系,为116个国家和地区的代理行客户开立跨境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1,417户,保持国内同业领先。推广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与573家境内外金融机构签署间接参与行合作协议,市场占有率第一。合格境外投资者(QFI)托管服务和境外央行类机构代理服务的客户数量及业务规模居同业前列。成为首批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结算银行,作为沪市B转H独家结算银行,成功服务首单业务落地。配合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国内首单自贸区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及募集资金划付,金融要素市场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深化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多边机构合作,作为牵头主承销商和牵头簿记管理人分别协助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新开发银行发行熊猫债,成功营销新开发银行落地境内首单超主权机构保险业务。6月末,本行金融机构外币存款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第三方存管资金量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交易银行业务本行主动适应金融科技变革和客户金融需求综合化趋势,大力推动交易银行建设。持续强化“稳外贸”金融供给,发布《中国银行支持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做好跨周期调节稳外贸行动方案》和《抢抓RCEP自贸区新机遇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行动方案》,组织举办“百场万企”支持贸易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全力支持第131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顺利举办,境内国际贸易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境担保、跨境资金池业务持续保持同业领先。积极推动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发展,推出全新线上融资产品“中银智链·融易信”,为产业链上游多级供应商提供全流程线上化、纯信用的保理融资服务;发布“中银智链·冷链物流链”,为冷链物流行业全产业链条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加快交易银行业务数字化转型,创新推出“跨境汇款直通车”“中银跨境e单通”等产品,持续优化“全球现金管理平台+”产品体系建设,推动中银智管系统快速迭代升级,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完善外贸新业态金融产品体系,扩大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领域合作朋友圈。继续优化客户开户模式,推行小微企业简易开户服务,推广“一网通办”等政府平台预约开户方式,提升对公账户服务效率。

普惠金融业务本行坚决贯彻国家稳经济大盘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监管政策要求,聚焦普惠小微金融需求,以高质效的普惠金融服务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发布《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30条措施》,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做好疫情防控下金融支持,采取应急措施保障业务连续,以“惠如愿·千岗万家”行动计划助力稳岗保供促就业,依托“惠如愿·链式惠贷”与平台企业合作推出专属服务,批量支持受疫情影响行业企业。

加强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推进特色网点建设,组织“专精特新普惠行”专项活动,开展“银保合作”服务外贸小微企业,发布支持新市民十条措施,支持新市民群体创业就业等多样化金融需求。加快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推出“惠如愿·工业用房贷”“惠如愿·E抵贷”等普惠线上产品,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应用,持续完善产品功能和智能风控体系。6月末,本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050亿元,同比增长41.38%,比上年末增长25.36%,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增速;客户数近70万户,高于年初水平。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3.87%。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稳定可控。

养老金融业务本行持续积极为客户提供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薪酬福利计划等系列产品,着力开展普惠养老等场景建设,加快养老金融业务战略布局,全面支持银发经济发展。6月末,养老金受托资金规模1,561.2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5.79亿元,增长10.30%;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管理数377.5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9.98万户,增长2.72%;养老金托管运营资金8,606.9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71.93亿元,增长9.85%;服务企业年金客户超过1.7万家。

公司金融数字化转型本行持续完善公司金融客户全球服务平台功能,加快平台推广应用,丰富平台数据基础,研发多场景下拓客营销线索,构建统一的数据分析基础能力。支持对公客户分条线差异化管理,持续优化机构效能管理,提升穿透式精细化管理能力。科技赋能风险合规管理,落实地方政府融资业务合规经营要求,投产债务监测安全查询系统。智慧赋能绿色金融,投产绿色金融管理系统一期,实现绿色金融业务的智能识别、环境效益测算。

个人金融业务本行坚持专业引领,以客户为中心,打造以财富金融为主体、跨境金融和消费金融为特色、重点区域为突破的零售强行。坚持动能升级,全面加快数字化转型,持续推动个人金融业务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半年,中国内地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113.61亿元,同比增加81.37亿元,增长7.88%。

账户管理业务本行秉持“金融为民”理念,建立个人银行账户服务长效机制,优化新市民金融服务,切实解决流动就业群体等个人工资卡开户难问题。以“双奥银行”为契机,全方位保障冬奥个人金融服务,推出冬奥主题个人年度账单。打造普惠、便民的优质账户管理服务,持续减费让利,自2022年2月1日起取消个人借记卡年费和小额账户管理费。

财富金融业务本行持续践行“共同富裕”战略要求,立足“一体两翼”战略发展格局,发挥财富金融服务个人客户前沿窗口作用,实现财富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6月末,集团个人全量客户金融资产规模突破12万亿元。构建“全集团+全市场”的财富金融平台,积极准入并代销创新型公募基金产品,稳步扩大理财公司合作面,截至6月末,合作的理财公司达8家,代理销售的个人客户理财产品余额比上年末增长8.17%。强化配置型产品销售,升级“中银慧投”服务品牌,通过产品推荐、资产诊断、智能定投等方式持续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服务。强化专业引领,汇聚全集团专家智慧和专业研究能力,形成覆盖年、季、月、周、日等时间频次及股、债、汇、大宗商品等大类资产的“中银投策”全球投顾资讯服务体系。截至6月末,本行在中国内地已设立理财中心8,146家、财富管理中心1,107家。

消费金融业务本行严格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加大贷款投放力度,住房贷款业务平稳增长,非房消费贷款业务提速发展。认真落实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大力支持首套和改善性住房贷款需求,降低购房者融资成本,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持续加快产品推广和创新升级,打造高效便捷的消费贷款产品体系,瞄准新市民、涉农等客群推出特色产品服务,推动非房消费贷款扩面增量,助力促消费稳大盘。支持疫情防控,积极贯彻国家政策要求,面向疫情受困群体提供延期还款工具,面向学生群体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延期还款政策。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及场景融合,“中银E贷”等线上产品加速发展。

聚焦服务汽车、家装等大额消费场景,强化汽车分期普惠和绿色金融导向,打造家装分期“第二大场景”,实现传统场景分期新布局。聚焦服务居民多元场景消费,推广中银E分期“家庭消费备用金”品牌服务,支持居民消费升级。6月末,中国内地商业银行人民币个人贷款55,817.5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01.10亿元,增长2.20%。

私人银行业务本行坚持“集团办私行”理念,加快推动私人银行业务高质量发展,深化私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使命担当,提升专业化、综合化、全球化金融服务水平。发布中国银行私人银行新品牌标识,倡导财富价值管理服务理念;深化投资策略研究,打造资产配置平台,积极拓展公益类私行代销产品线,助力共同富裕。大力推动家族信托发展,家族信托客户数比上年末增长63.72%。创新推出“企业家办公室”服务,立足企业家视角,汇聚集团之力打造顶级私人银行服务,以高度定制化的财富价值管理为核心,通过全方位、全周期、全球一体化的专业服务平台,助力企业家成就个人、家庭、企业和社会责任的长期发展愿景。持续推进亚太私行平台建设,不断巩固全球一体化服务优势。加强私人银行渠道和专业队伍建设,已在中国内地设立私行中心167家。6月末,集团私人银行客户数达15.50万人,金融资产规模达2.33万亿元。上半年,再度荣获《亚洲货币》“中国私人银行|最佳国有银行”奖,连续4年蝉联《亚洲私人银行家》“中国最佳私人银行|国有银行组”大奖,同时荣获“中国最佳私人银行|资产配置服务与研究”和“中国最佳私人银行|企业家客户服务”奖,《财富管理》“金臻奖|最佳中国私人银行-最佳风险管理奖”。

个人外汇业务本行积极适应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变化,巩固跨境金融领先优势,持续优化个人外汇服务。个人存取款业务覆盖币种达25种,个人外币现钞兑换币种达39种,继续保持同业领先地位。聚焦重点客群、重点区域、重点业务,加快产品服务创新,持续推进货币兑换领域数字货币系统建设。推动传统业务服务流程线上化,业内首创通过自助兑换机将外币现钞直接兑换为数字人民币,支持8种语言、18个币种、169种面值的外币兑换;外币现钞支持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网上银行等多渠道预约,并已融入中国政务服务平台、移动无忧行APP等平台,服务范围覆盖中国内地主要城市。切实做好冬奥期间个人外汇业务服务与保障工作,为冬奥短期来华人士开辟外汇业务“绿色通道”,改善来华人员小额支付体验,实现授权外币代兑酒店的系统联网和统一操作管理,有力提升我行“双奥银行”品牌形象。6月末,中国内地商业银行外币个人存款折合461.72亿美元,个人跨境业务收入、结售汇业务量、外币个人存款市场份额继续居同业之首。

银行卡业务本行坚持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数字化转型战略,持续推动银行卡业务发展。稳步推进借记卡业务,着力提升品牌竞争力。优化借记卡服务,冬奥冰雪类借记卡发卡突破2,000万张。持续拓展社保卡业务,6月末,累计发行实体社保卡11,799.41万张、电子社保卡1,252.91万张。大力拓展铁路出行场景,“铁路e卡通”累计完成64条线路推广,覆盖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海南自贸港等重点区域,服务客户超过800万人次。优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信用卡业务高质量发展。服务“三亿人上冰雪”,大力推广冬奥主题信用卡产品及服务,圆满完成各冬奥场馆及重点涉奥场景的支付受理工作。加大集团协同联动,为优质客群提供便捷的信用卡服务,促进活跃客户增长。支持汽车消费复苏,联合主流汽车品牌推出多款汽车金融手续费补贴产品,降低购车融资成本。提升卡分期数字化服务水平,建立新能源(001258)汽车线上金融服务对接模式,打造“分期移动办公PAD”服务工具,优化“消费金融(银行卡)特色网点”布局。助力商业经济复苏,聚焦餐饮、百货、便利、生鲜等行业,开展“惠聚中行日超级周末”优惠活动。响应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支持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选择当地政府促消费规划重点商圈,联合开展支付立减营销活动。6月末,信用卡累计发卡量13,696.79万张;上半年,信用卡消费额7,288.69亿元、信用卡分期交易额1,694.29亿元。

个人金融数字化转型本行加快推进个人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赋能个人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树立共享复用的系统建设思路,聚焦八大数字化能力建设,全力打造整合协同的渠道管理能力、敏捷定制的产品和服务能力、闭环协同的数字化营销能力、集约高效的智慧运营能力、统一共享的数据资产挖掘和应用能力、智能多维的风险内控管理能力、开放共享的场景生态能力及精准敏锐的客户洞察能力。构建数字化展业模式,成功落地“智惠达2.0”数字化营销体系,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营销模式;大力推广数字化产品,提升业务线上化服务水平。6月末,手机银行交易额达到22.94万亿元,同比增长16.15%,手机银行月活客户数达7,367万户。

金融市场业务本行积极支持国家战略,密切跟踪全球金融市场动态,把握实体经济发展方向,持续深化业务结构调整,强化审慎合规经营,不断巩固金融市场业务领先优势,实现金融市场业务高质量发展。

投资业务本行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利率走势的研判,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动态优化投资组合结构,有效降低组合风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大人民币投资组合在地方债、绿色债券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投资量市场领先。把握国际债券市场趋势,积极应对美元加息影响,着力提升外币投资组合收益率,优化外币投资结构。积极开展大型国企债券和绿色债券投资,严控信用风险。

交易业务本行持续优化金融市场业务体系,夯实业务发展基础,提升客户综合服务能力。结售汇市场份额居市场首位,结售汇报价货币对达到40对。外汇买卖货币品种数量保持国内市场领先地位。服务实体经济保值需求,积极宣导汇率风险中性理念,综合运用金融市场交易工具,助力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创新服务模式,中小微企业、普惠金融客户保值服务覆盖度稳步提高。把握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机遇,依托“交易—销售—研究”多层次服务体系,加强境外机构投资者一体化拓展,提供优质的境内债券及衍生品报价服务。完善研究体系,推进研究资源和研究能力共享。积极应对市场风险波动,进一步优化信用风险管理,持续加强产品与协议管理,有效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投资银行业务本行秉承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充分发挥全球化和综合化的经营优势,打造“商行+投行”一体化综合服务体系。聚焦国家战略,大力拓展境内外债券承分销、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和投行顾问业务,全面满足客户“境内+境外”“融资+融智”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助力国内资本市场建设与双向开放,上半年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承销债券8,262.46亿元。着力拓展资产证券化承销业务,银行间市场资产证券化承销业务市场份额领先。积极支持绿色债券发行,牵头承销国内首批转型债券,为非金融企业及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1,120.92亿元。继续巩固承销业务跨境领先优势,中国离岸债券承销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熊猫债市场份额蝉联榜首,“中银债券资本市场”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持续打造专业化财务顾问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集团联动优势,为客户提供兼并收购、债务重组、资产剥离、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专项财务顾问服务,参与多笔收购及项目融资业务,客户涉及央企、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等类型。

资产管理业务本行充分发挥全球化和综合化经营优势,深挖居民财富持续增长带来的市场机遇,持续加大对资产管理业务的投入,加快创建一流的资产管理集团。以服务实体经济、实现居民财富的保值增值为目标,有效连接投融资两端,积极服务绿色金融、跨境金融、财富金融等领域,持续加快特色主题创新产品发行,不断丰富“绿色”“科技”“跨境”等主题产品体系,跨境理财产品规模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资产管理业务委员会负责集团资产管理业务的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本行通过中银理财、中银基金、中银证券(601696)、中银资产、中银香港资管、中银国际英国保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银行(欧洲)有限公司等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为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资产类别齐全、投资策略多元、投资周期完整的本外币产品,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持续提升。6月末,集团资产管理业务规模达到3.24万亿元。

托管业务本行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不断推动托管业务全面高质量发展。构建托管业务智慧运营体系,持续提高托管运营服务质效。依托高水平托管运营专业人才和高效能托管运营服务系统,在与主要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实现连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与托管客户的直连直通率,实现指令直达、实时交收、一键估值、自动化信息披露、客户自助终端等方面的全流程高质效处理。密切关注绩效评估业务发展动态,拓展托管增值服务外延,优化托管客户证券安全管理单元功能。持续完善托管运营服务应急体系建设,有效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在各类应急场景下提供持续、优质的托管服务,助力投资者利益保护和金融市场稳健发展。助力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持续推进重点年金和保险资金托管项目。6月末,集团托管资产规模达到15.3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0.84%,其中养老理财产品托管规模215亿元,公募基金托管规模稳居中资同业前列,新发公募基金托管数量和规模保持行业第一梯队,托管业务收入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金融市场数字化转型本行不断强化线上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客户交易便利性,推动对公电子渠道交易量及客户规模实现较快增长。稳步推进量化交易平台建设,设计开发量化交易策略,提升量化交易能力。

村镇银行中银富登积极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秉承“立足县域发展,坚持支农支小,与社区共成长”的发展理念,致力于为农村客户、县域小微企业、个体商户和工薪阶层提供现代化金融服务,发展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截至6月末,中银富登在全国22个省(直辖市)通过自设与并购方式控股132家村镇银行,下设189家支行,其中86家法人行位于中西部地区。经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北监管局批准,中银富登于5月31日完成村镇银行股权整合及注册资本变更工作,注册资本增至105.85亿元。

产品服务体系持续完善,经营效益稳步增长。6月末,存款余额636.20亿元,贷款余额734.78亿元,不良贷款率1.85%,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199.75%。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40亿元。

三、全球化经营业务

作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本行扎实推进全球化经营,持续提升全球服务能力和全球化管控水平,积极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在双、多边国际金融组织履职,参与相关行业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发出中国声音,助力提升中国金融影响力。深入发掘发展机遇,更好服务双向经贸和投资,推动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不断提高价值创造能力。6月末,境外商业银行客户存款、贷款总额分别为5,088.19亿美元、4,295.34亿美元,比上年末分别增长1.49%、1.32%。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36.85亿美元,同比增长1.18%,对集团利润总额的贡献度为15.77%。

本行紧跟全球客户金融服务需求,持续完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机构布局,继续优化全球服务网络。6月末,本行共拥有548家境外分支机构,覆盖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含4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本行持续优化境外机构管理架构与运营机制,境外区域总部管理与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将中国银行(卢森堡)有限公司搭建为欧盟区中间控股母公司,更名为中国银行(欧洲)有限公司,完成中国银行(中东欧)有限公司和中国银行(塞尔维亚)有限公司的股权调整等;稳妥实施条线集约化经营,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深入推进境外机构分类管理,重检修订“一行一策”差异化发展策略,进一步增强境内外机构的协同服务能力,服务客户全球化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持续为客户“走出去”“引进来”和全球化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公司金融业务本行密切跟进全球市场形势变化,加强趋势研判和风险管理,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境外公司金融业务持续稳定发展。积极发挥全球化、综合化优势,持续推进集团一体化经营,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复苏做出积极贡献。

充分发挥全球机构网络覆盖优势,与各类金融机构在清算、结算、贷款、投资、托管、资金交易及综合资本市场服务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客户规模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敏捷应对市场波动,对境外机构客户主动开展市场辅导,积极向全球中长期投资者推介人民币的投资价值,境外机构投资者客户数量保持稳步增长。充分利用国际合作网络资源,汲取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同业沟通合作机制,不断提升在环境、社会、治理(ESG)相关领域的国际参与度。重点聚焦双边贸易和客户,发挥熟悉境内境外两个市场独特优势,充分调动集团资源,致力于服务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客户,境外机构国际结算、贸易融资业务稳定增长,集团全球战略协同效应和对客服务质效稳步提升。

紧跟国家“跨境资金便利化”政策,持续完善现金管理海外功能,发挥“一体两翼”联动优势,为跨国企业提供跨境资金管理服务,进一步提升一体化服务水平。

个人金融业务本行持续发挥全球化经营优势,业务覆盖逾30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客户超过600万户。

不断加强个人客户境外服务体系建设,为客户提供账户、结算、电子渠道等服务,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提供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服务。

发挥全球化网络及个人跨境业务优势,以跨境场景为依托,持续完善全流程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向留学、外派、商旅以及“走进来”的非居民客户提供全链条综合金融服务。持续推进跨境类产品创新及优化,对接试点地区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系统,在湖北武汉、内蒙古满洲里新推出个人市场采购贸易线上收结汇服务。积极服务重点区域客户跨境金融需求,6月末,中银香港代理见证累计开立境内人民币结算账户18.3万户,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北向通”和“南向通”合计签约客户数1.9万户,持续保持市场份额领先。稳步拓展境外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业务,持续推动亚太私行平台建设,全球一体化服务优势不断巩固。加大境外手机银行推广力度,服务范围覆盖30个国家和地区。

按照“一行一策”原则,积极推广境外分行收单业务,为境内、外持卡人提供优质的支付受理服务。强化信用卡跨境特色优势,结合当前跨境市场形势,重点拓展和服务留学生客群,延续开展卓隽卡境外消费笔笔返消费金活动,带动跨境交易额提升。

金融市场业务本行适度发展境外机构投资,扎实提升投资业务的全球一体化管理水平,强化风险防控。

充分发挥全球化经营优势,强化香港、伦敦、纽约三地经营能力建设,为全球金融市场客户提供连续稳定报价服务,不断提升对客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紧跟国家战略,在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交易所大力发展人民币期货业务,在俄罗斯、哈萨克、韩国等国家积极开展人民币做市报价,促进境外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香港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持续拓宽产品覆盖面,不断提升做市报价与经营能力,立足离岸市场,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伦敦交易中心落实集约化经营策略,加强对欧非及中东地区分行的业务支持。上半年,熊猫债承销量112.91亿元,市场份额22.10%,市场排名第一;中国离岸债券承销量35.82亿美元,份额6.52%,市场排名第一;亚洲(除日本)G3货币债券承销量39.41亿美元,份额3.31%,中资银行排名第一。跨境托管业务继续领跑中资同业,全球托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践行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创新业务,成为首家开展境外机构直接投资交易所债券市场跨境托管业务的托管银行。拓展全球存托凭证(GDR)跨境托管业务,6月末,本行GDR托管规模居中资同业首位,跨境托管规模保持中资同业第一位。

支付清算业务本行积极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努力推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进一步巩固在国际支付领域的领先优势。6月末,在全球27家人民币清算行中占13席,继续保持同业第一。持续支持扩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全球网络覆盖面,集团CIPS直接参与者和间接参与者数量保持同业第一。上半年,集团共办理跨境人民币清算367万亿元,同比增长超18%,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数字化转型与线上服务渠道本行加快数字化转型,完善线上产品全球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展境外企业网上银行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全球化企业网络金融服务能力。依托集团一体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着力拓宽清算渠道和代发薪服务,巩固境外企业网银在中资同业中的领先地位。6月末,境外企业网银已覆盖51个国家和地区,支持中、英、韩、日、德、法、俄等15种语言。

搭建境外综合管理平台,推动内部事项审批流转线上化,有效提升办公效率。推广境外监管报送数据服务项目,实现监管数据自动报送。试点境外移动投资交易平台与“遥距开户”服务,通过手机银行境外版实现线上财富管理和便捷开户功能。发挥跨境金融优势,推出“电商跨境支付eMPay”产品,大幅提升商户资金周转率。

中银香港中银香港作为本行控股的在港上市银行集团,是香港三家发钞银行之一,持续深耕香港市场,并积极拓展东南亚业务,贯彻落实本行的“十四五”发展规划精神,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及普惠金融发展。强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东南亚机构业务质效。优化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巩固香港市场竞争优势。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大力发展跨境业务。持续夯实科技基础,深化数字化转型。6月末,中银香港已发行股本528.64亿港元,资产总额36,211.34亿港元,净资产3,245.15亿港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44.17亿港元。

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及普惠金融发展。秉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低碳高效运营,把握“碳中和”带动的绿色金融机遇,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和配套服务。推出香港当地首个手机银行买卖绿色零售债券服务平台和绿色私人贷款计划,完成首笔绿色回购交易,持续拓展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贷款和绿色按揭贷款业务。推出绿色定期存款计划,持续提供绿色债券承销、绿色顾问、绿色现金管理等服务。联合标普道琼斯指数推出首支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上市企业的“标普中银香港中国香港大湾区净零2050气候转型指数”。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继续支持并参与香港特区政府及香港金融管理局各项支持中小企业计划,助力中小企业有效应对经营环境变化。积极参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商业数据通”项目,运用商业数据为中小企业提供授信支持,同时推出“中银收单商户贷款计划”,利用BoC Bill电子交易数据进行贷款审批,纾缓中小企客户融资痛点,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签署谅解备忘录,成为“绿色商业银行联盟”基石成员,致力推动绿色及可持续金融发展。

完善区域化管理机制,提升东南亚业务发展质效。持续加强区域一体化管理,坚持区域一体化发展主基调,推进“一行一策”深入实施,有效提升东南亚机构的发展能力,区域竞争力显著提升。紧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机遇,重点拓展“一带一路”与“走出去”项目以及区域大型客户业务,东南亚工业园项目取得积极进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在多地保持市场领先。推动区域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万象分行推出老挝首笔认证绿色存款。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马尼拉分行参与菲律宾政府发行美元主权债券。优化区域产品配套,成功将智能环球交易银行(iGTB)平台拓展至8个东南亚国家,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金边分行推出手机银行银联二维码支付服务和跨境开立中银香港个人账户服务,中国银行(泰国)股份有限公司、马来西亚中国银行及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马尼拉分行均投产线上人民币薪金直汇产品。继续完善风险管控机制,定期监控和优化信贷组合结构和质量,实现区域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良性互动,持续提升市场、利率及流动资金等风险的管控能力。

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巩固香港市场竞争优势。持续深化内外部联动,发挥协同效应,存、贷款增幅及资产质量均优于香港市场平均水平。加强对重点项目支持,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港澳银团贷款安排行市场占有率及首次公开募股(IPO)收款行业务均保持市场第一。运用创新科技优化线上服务能力和效率,切实保障各项业务在疫情下仍持续运行,电子渠道个人客户规模稳步增长,手机银行交易量及按揭线上申请笔数同比增加,BoC Pay及BoC Bill等消费金融业务规模稳步增长。持续做大做强财富金融业务,核心产品市场领先优势得到巩固,新造按揭笔数居市场首位。进一步推动贸易融资、支付结算、财资中心等重点业务发展,巩固资金池业务领先地位。强化高端客层专属产品和服务配套,相关客户数量及资产管理规模稳步增长。紧贴年轻客户的自主理财需要及生活态度,推出年轻品牌“理财TrendyToo”,协助年轻客户实现理财目标。

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发挥跨境业务优势。把握国家政策红利,以多元化产品服务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科创企业发展,持续关注中国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建设规划和业务机会,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推出“RMB One”系列人民币产品优惠,满足客户对人民币产品的投资理财需求。推出多项遥距便利措施,优化跨境客户服务体验,大湾区“开户易”累计开户数量稳步上升。拓展“中银跨境理财通”产品及服务配置,“南向通”及“北向通”开户量在香港地区名列前茅。发挥香港人民币清算行优势,清算量同比增长。加强区域人民币产品创新和推广,积极培育离岸人民币市场,协助东南亚当地同业申请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间接参加行资格及开立人民币账户。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万象分行和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文莱分行相继叙做首笔人民币贸易相关业务。

促进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打造全方位数字化银行。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促进科技与业务深度整合,为客户提供优质数字化服务及体验。推动生态开放场景化,围绕不同客群及生态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合作共赢。推进产品服务综合化,以价值链推进产品和服务整合,优化综合化产品服务方案。以客户体验为中心,重检端对端全流程,为客户提供全渠道、无缝化服务。推进内部管理智慧化,构建智能运营体系,全面提升管理效率。完善配套机制,优化敏捷机制,深化科技赋能,培养数字人才,培育创新文化,夯实发展根基。

四、综合化经营业务

本行作为最早探索综合化经营的大型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已覆盖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保险、直接投资、租赁、消费金融、金融科技等主要领域。本行贯彻落实国家战略,致力于培育综合化经营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将综合化经营板块打造成为集团的价值创造者、功能开拓者和机制探索者,以集团战略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公司治理为基础,着力提升商业银行与综合化经营公司之间的联动协作,以高质量综合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上半年,本行进一步优化行司协同机制,重检修订综合经营区域联席会与协同办公室制度,做好协同配套保障支持。持续完善综合化经营集团管控机制,推进综合化发展专项规划落地执行,加强董监事队伍建设,优化绩效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推动综合化经营高质量发展。

投资银行业务中银国际控股本行通过中银国际控股经营投资银行业务。6月末,中银国际控股已发行股本35.39亿港元;资产总额945.72亿港元,净资产220.82亿港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90亿港元。

中银国际控股持续巩固传统投行优势,推进财富管理及资产管理业务发展。优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赋能业务创新,以股权及债券融资、跨境财富管理、并购、资产管理、员工持股计划(ESOP)和环球商品等领域为切入点,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提升投资银行全球化、综合化服务能力,加强集团协同联动,落地汇通达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润云股份有限公司港交所上市、越秀房地产信托基金配售等多个大型项目;参与香港机场管理局多年期美元债和首次绿债发行项目及中资机构多笔境外绿色债券发行。拓展股权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业务,旗下多个股权投资项目完成挂牌或通过上市审批。提升ESOP业务竞争力,扩大管理平台功能及覆盖面,改善客户体验,提升营运效能。优化财富管理服务,继续完善证券服务移动端功能,持续拓展金融科技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智能选股、债券平台等系统功能,积极引入ESG元素。加速传统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转型,为客户提供投资咨询、投资组合构建、多元资产投资等服务。股票衍生产品场外业务量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中银国际粤港澳大湾区龙头指数”表现优于同类指数。继续强化资产管理能力,开发推广ESG相关指数及产品,旗下中银国际英国保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香港强积金业务和澳门退休金业务保持市场前列;16只符合跨境理财通资格的基金产品在香港上架。加快环球大宗商品中心建设,推进国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国际化发展,大力开发天然气等各类产品,助力能源企业低碳转型。

中银证券中银证券在中国内地经营证券相关业务。6月末,中银证券注册资本27.78亿元。

中银证券坚持科技赋能,深入推进业务转型发展。聚焦个人客户财富管理需求,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体系,完善财富管理综合服务链条,提升投顾服务能力,公募基金投顾业务正式获准展业。深化“投行+商行”“投行+投资”“境内+境外”优势,锚定重点客群、重点行业,推动投行业务向交易驱动型综合金融服务转型。积极布局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国家重点战略领域,成功落地交易所市场首单低碳转型挂钩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绿色公司债,打造行业标杆。资产管理业务向主动管理转型,客户服务能力稳步增强,研究销售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受托管理资产规模和净收入分别位列行业第3名、第12名,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

资产管理业务中银基金本行通过中银基金在中国内地经营基金业务。6月末,中银基金注册资本1.00亿元;资产总额61.84亿元,净资产46.86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77亿元。

中银基金稳步拓展资产管理业务,盈利水平保持稳定,内控及风险管理稳健良好。6月末,资产管理规模达到4,961.88亿元。其中,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4,064.75亿元,非货币理财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2,728.14亿元。

中银理财本行通过中银理财在中国内地经营公募理财产品和私募理财产品发行、理财顾问和咨询等资产管理相关业务。6月末,中银理财注册资本100.00亿元;资产总额153.81亿元,净资产145.44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4.56亿元。

中银理财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集团“一体两翼”战略发展格局,积极推进业务转型发展,受托管理规模稳步增长,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公司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不断加大对战略新兴行业和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持续优化资产配置。

发挥理财普惠优势,着力实现金融惠民,推出“新城镇惠盈”“普惠恒盈”等主题产品。获批养老理财试点资格,积极筹备相关产品发行。助力“三次分配”,推出“爱心公益”主题产品,支持国家职业教育和乡村幼儿教育发展。不断加强渠道拓展,已在行外15家机构、19个渠道上线产品,行外代销总规模比上年末增长110.96%,客户规模增势明显。产品体系与策略不断丰富,业内首推同业存单指数理财产品和外币现金管理类产品,外币和跨境理财产品规模保持同业领先。强化风险管理与基础能力建设,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加速数字化转型,夯实业务发展基础。

保险业务中银集团保险本行通过中银集团保险在中国香港地区经营一般保险业务。6月末,中银集团保险已发行股本37.49亿港元;资产总额109.85亿港元,净资产43.21亿港元。上半年,实现毛保费收入16.29亿港元、净利润1.54亿港元。

中银集团保险紧紧围绕集团“一体两翼”战略发展格局,努力建设与商业银行深度契合的、具有市场领导地位和特色的科技型区域性财产保险公司。发挥集团优势,深化银保协同,共同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初步形成健康险“保险+生态”“保障+服务”商业模式,特色优势明显。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完善网上平台功能,改善客户体验。投产“大湾区医疗保障计划”在线投保功能,方便大湾区客户身处在中国香港时通过官网平台及手机APP在线完成一站式投保,拓展保险产品跨境场景。积极应对疫情,主动担当社会责任,推出系列抗疫产品与服务,全力支持香港社会同心抗疫。

中银人寿本行通过中银人寿在中国香港地区经营人寿保险业务。6月末,中银人寿已发行股本35.38亿港元;资产总额2,017.40亿港元,净资产102.87亿港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53亿港元。

中银人寿积极拓展中高端客户,全方位部署高端私人银行、中资银行经纪人、大型独立理财顾问,成功把握中高端客户对市场产品需求的机遇,推进业务稳步发展。持续扩充团队规模,加强人才招聘与留才措施。经纪人和专属代理渠道新造标准保费同比显著增长。加强保障型产品的竞争力,延续去年末推出“薪火传承终身寿险计划”的良好势头,推动新业务价值较高的产品销售。在香港人寿保险市场排名保持前列,人民币保险业务持续领先同业。

中银保险本行通过中银保险在中国内地经营财产保险业务。6月末,中银保险注册资本45.35亿元;资产总额146.88亿元,净资产49.87亿元。上半年,实现保费收入34.86亿元、净利润1.43亿元。

中银保险积极践行集团“一体两翼”战略发展格局,充分发挥财险功能价值,上半年,为各类企业和人员提供理赔服务57.7万余次,支付赔款14.4亿元。支持国内国际双循环,与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合作为客户提供7x24小时线上投保服务,通过关税保证保险为外贸企业提供228亿元税款保证,为近80个“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超800亿元保险保障。支持普惠金融,创新“政银保”服务模式,为超7,000户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便利。研发上线“灵活就业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等多款产品,积极服务“新市民”等市场主体,扩大民生服务保障。全力支持抗疫,为400余家各类医疗机构提供责任保险,为复工复产企业提供雇主责任险保障,累计出单1.6万余件。坚定客户群战略,加快推进观念、模式、策略“三个转变”,深化转型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强创新驱动,推进科技赋能,稳步提升数字化水平。推进智慧运营体系建设,扎实开展数据治理,深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持续提升内外响应和服务能力。坚持合规经营,持续优化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业务发展稳中有进,经营效益稳步增长。连续23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分类监管)评价为A级及以上,连续8年保持标准普尔A-信用评级,评级展望为“稳定”。

中银三星人寿本行通过中银三星人寿在中国内地经营人寿保险业务。6月末,中银三星人寿注册资本24.67亿元;资产总额581.87亿元,净资产24.00亿元。上半年,实现规模保费111.97亿元、净亏损1.59亿元。

中银三星人寿业务保持快速增长,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类业务新单保费规模同比翻番,长期期交业务比重显著提升。积极融入集团财富管理体系,开展私行客户保险金信托业务。科技赋能客户服务和风险防控,升级人脸识别功能,简化身份识别操作,线上服务占比超过89%,人工智能客服回复成功率提升至99%以上,上线大数据核保核赔风险控制项目。上线新版官方网站,优化保险商城投保流程,提升客户体验。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定位,支持科创企业投资,加大绿色投资,上半年在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领域完成投资14.63亿元。把握保险本质,推出“健康星重大疾病保险(互联网专属)”“守护星医疗保险(互联网专属)”“中银守护安康团体重大疾病医疗保险”等产品,实现多样化的人身保险产品供给。

直接投资业务中银集团投资本行通过中银集团投资经营直接投资和投资管理业务,业务范围覆盖企业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与管理、不动产投资与管理、特殊机会投资等。6月末,中银集团投资已发行股本340.52亿港元,资产总额1,461.32亿港元,净资产763.36亿港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5.69亿港元。

中银集团投资充分发挥综合化经营优势,加强集团协同联动,加强重点领域投资,稳步开展投后管理和项目退出。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加大对国家政策鼓励的硬科技企业投资力度,关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投资机会,投资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医疗健康、消费等多个领域。进一步优化境内机构布局,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研究支持中国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中银资产本行通过中银资产在中国内地经营债转股及配套支持业务。6月末,中银资产注册资本145.00亿元;资产总额858.95亿元,净资产191.55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1.98亿元。

中银资产以服务国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集团“一体两翼”战略发展格局,满足企业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重点布局半导体、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卫生、交通设施等行业领域,助力稳经济大盘。协助化解集团授信风险,通过债转股帮助企业纾困,注入发展活力。截至6月末,本行累计落地市场化债转股业务1,884.14亿元。

租赁业务中银航空租赁本行通过中银航空租赁经营飞机租赁业务。中银航空租赁是全球领先的飞机经营性租赁公司之一,是总部位于亚洲的最大飞机经营性租赁公司(按自有飞机价值计算)。6月末中银航空租赁已发行股本11.58亿美元;资产总额228.13亿美元,净资产49.20亿美元。

受俄乌冲突影响,公司将滞留在俄罗斯的飞机价值减记至零,考虑这些飞机对应的现金抵押抵消后,税前减记额为5.81亿美元,上半年净亏损为3.13亿美元。若剔除上述影响,上半年净利润为2.06亿美元。

中银航空租赁致力于可持续增长,持续实施积极经营策略,稳步拓展飞机租赁市场。大力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6月末,向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航空公司租出的飞机占公司飞机总数的62%。围绕客户需求,持续增加自有机队,上半年共接收飞机20架(包括5架由客户在交机时购买的飞机),全部签订长期租约并交付。上半年签署租约46个,新增客户1名,客户总数达79家,遍及36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坚持优化资产结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半年,出售5架自有飞机。6月末,自有机队的平均机龄为4.1年(账面净值加权),是飞机租赁业内最年轻的飞机组合之一。

中银金租本行通过中银金租在中国内地开展融资租赁、转让和受让融资租赁资产等相关业务。6月末,中银金租注册资本108.00亿元;资产总额471.10亿元,净资产108.97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94亿元。

中银金租围绕集团战略目标,聚焦国家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坚持专业化、差异化和特色化经营理念,突出金融租赁特色,做精做强租赁品牌。6月末,累计投放融资租赁业务530.96亿元,其中绿色租赁占比32.50%,业务涉及交通运输、水利环境、能源生产供应、建筑以及制造业等国民经济行业,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消费金融业务中银消费金融本行通过中银消费金融在中国内地经营消费贷款业务。6月末,中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15.14亿元;资产总额525.66亿元,净资产79.98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36亿元。

中银消费金融秉持“建设新时代高质量消费金融公司”理念,践行国有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责任担当,以科技应用为驱动,搭建“线上与线下融合,金融与科技融合”一体化的综合经营平台,不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坚持夯实基础和转型发展并重,持续推进线上化转型战略方针。6月末,已设立27家区域中心,线下线上业务覆盖全国约400个城市、900个县域。6月末,贷款余额532.8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3%,其中线上贷款余额占比41.66%,比上年末提升6.61个百分点。

金融科技中银金科本行通过中银金科在中国内地开展金融科技技术创新、软件开发、平台运营、技术咨询等相关业务。6月末中银金科注册资本6.00亿元;资产总额8.04亿元,净资产5.95亿元。

中银金科积极服务集团全面数字化转型,参与“绿洲工程”、智能风控、反洗钱、数据治理等重点工程,服务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县域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业务发展,强化银发、教育、交通、政务等场景生态建设及推广融合。赋能集团综合化经营,围绕保险、理财、消费等领域重点发力,打造IFRS17产品解决方案,建设集团特色资管科技平台。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提升集团“金融+科技”品牌影响力。推动公司“1+1+3”协同发展,通过一个子公司与三个基地的区域辐射优势,服务智慧海南、雄安新区、长三角一体化、成渝经济圈等重点区域建设。加强科技创新研究,在科技伦理、隐私计算等方面深化理论研究、搭建技术平台。软件产品实施质量高,工程实施范围全,工艺研发能力强,荣获CMMI5成熟度、ISO9001质量管理能力、ISO27001信息安全能力认证。

服务渠道本行坚持以客户体验为中心、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加快推动全渠道转型升级,打造更具场景整合能力的线上渠道和更具价值创造活力的线下渠道,构建线上线下(300959)有机融合、金融非金融无缝衔接的业务生态圈。

线上渠道积极把握银行数字化发展趋势,贯彻“移动优先”策略,大力拓展线上渠道,持续迭代升级手机银行,推动线上业务快速增长。6月末,本行电子渠道交易金额达到167.31万亿元,同比增长6.88%。其中,手机银行交易金额达到22.94万亿元,同比增长16.15%,手机银行月活客户数达7,367万户,成为活跃客户最多的线上交易渠道。

面向公司金融客户,加快数字化转型,持续优化电子渠道功能,进一步提升全球化企业网络金融服务能力,打造集团综合金融服务门户。企业网上银行推出“中银智链·融易信”多级供应商线上融资、单一窗口金融服务、工程资金监管、代收协议管理、第三方存管、大宗商品清算通、跨平台用户体系共享等产品。围绕打造便捷高效、智能交互、场景融合的移动综合金融服务目标,推进企业手机银行优化升级。持续推进开放银行建设,提供“中银企业云直联”对公金融服务,助力中小企业实现一站式财务管理;通过开放银行将中银智管资金监管服务嵌出至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和服务综合平台。

面向个人金融客户,持续提升手机银行客户服务能力。聚焦财富金融,推出大额存单转让功能,优化存款、基金、理财、保险等重点产品页面和流程;聚焦重点客群,升级私人银行专区服务,持续推广信用卡频道;聚焦重点场景,升级跨境、银发、教育、体育四大特色场景专区,并结合冬奥热点推出特色年度账单;聚焦客户经营,上线“福仔云游记”养成类游戏,通过任务激励和权益进阶,运用数字化手段探索用户成长体系建设。继续推动境外手机银行服务升级,服务范围覆盖3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12种语言服务,服务范围涵盖17大类,支持境外重点地区和重点机构业务发展,新增人民币薪金直汇、在线修改客户信息等功能,优化账户管理、转账汇款等基础服务,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持续提升线上渠道数字化风险控制能力,上半年“网御”事中风控系统实时监控线上渠道交易39.16亿笔,同比增长4.37%。荣获第五届数字金融创新大赛“数字平台创新奖”“数智平台金奖”和“数字营销金奖”。

线下渠道数字化赋能基层网点。秉承“智慧冬奥”理念,圆满完成ATM、智能柜台等渠道的冬奥支付场景建设,创新推出数字人民币兑换、外籍客户持护照办理业务等特色服务。全力服务百姓民生,打造“网点+政务”智能服务生态,全面推广智能柜台“长三角智慧政务”场景,覆盖2,178家网点、4,612台终端设备、482项政务服务,上线沪、苏、浙、皖属地政务并实现长三角地区内跨省互投,实现政务服务异地可办、区域通办,便利群众办事,助力区域一体化发展。优化网点差异化建设管理体系。因地制宜建设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等“八大金融”和“四大场景”特色网点,细化特色网点产品服务、业务模式、软硬件资源配置等,以特色业务激发网点活力,持续深化网点转型发展。

6月末,中国银行内地商业银行机构总数(含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及基层分支机构)10,348家,内地非商业银行机构总数528家,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机构548家。

信息科技建设本行扎实推进集团全面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中银+”金融科技规划执行,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优化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提升业务领域数字化服务水平,夯实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基础支撑,积蓄金融服务创新动能。

深化信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科技引擎释放更强内生动力。探索信息科技管理全生命周期价值重塑,形成全方位紧贴业务、全过程快速响应的高效科技服务模式。通过派驻客户经理、改进实施工艺、增强工具支撑、优化预算管理等措施,有效缩短应用项目平均交付周期。开展业务科技深度融合、分行特色一体化研发、企业级网络安全运营中心等多项试点。

绿洲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全方位数字赋能开启新篇章。以企业级视角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首批次聚焦客户、机构、员工信息和柜员权限等基础公共领域,大规模、深层次贯通数据要素,为精准营销、产品定制、智能风控、精细管理和科学决策深度赋能。

新一代企业级基础技术平台稳定运行,企业级开发工艺和技术标准逐步成型。并行推进后续批次建设,不断提高数字化金融服务能力。

聚焦“八大金融”数字化建设,有效提升服务效能。打造科技金融信息平台,以金融服务助力科技创新。启动绿色金融管理系统建设,实现绿色项目自动识别、环境效益自动测算。丰富普惠金融产品体系,完善“惠如愿”APP功能拓宽营销渠道。试点跨境电商直联收款产品,全面推广“中银跨境GO”APP。构建应收账款、预付应付、货押三大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更好服务“链上企业”。国家助学贷款产品实现全流程线上化。

加强金融科技布局,持续拓展创新变革空间。完善RPA、OCR等企业级基础技术平台建设。扩大知识产权保护和金融科技输出,上半年申请专利1,801件,获得授权272件,中银金科与10家金融机构新增11项数字化风控工具和技术合作。探索元宇宙、虚拟数字人、区块链NFT等前沿技术,加入隐私计算、联邦学习开源社区组织,积极储备科技创新未来发展价值。